近日,由中共太湖縣委宣傳部、太湖縣文化旅游體育局組織開展的“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全民共讀《覺醒年代》”主題征文比賽圓滿結束,太湖縣人民醫院選送的征文作品喜獲嘉獎。
自征文活動開展以來,縣醫院廣泛宣傳、積極動員、精心組織、踴躍投稿。選送的作品——陳芳梅同志的《回望歷史蓄力量 接續奮斗向未來》,憑借扎實的文字功底、鮮明的主題、嚴謹的結構、流暢的文筆、真摯的情感,在全縣107篇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,榮獲本次征文大賽一等獎。
此次征文活動,充分展現了醫院職工積極向上、蓬勃進取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文化素養,進一步營造了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、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氛圍,引導大家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,讓昨天的歷史成為今天的起點,在《覺醒年代》續集——如今的靜好歲月里,努力工作,接續奮斗,做新時代趕考路上的“趕考人”,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
【獲獎原文】回望歷史蓄力量 接續奮斗向未來
透過《覺醒年代》,深情回望紅色歷史起點,從1915到1921,從北大紅樓到南湖紅船,一幕幕讓人感動,我不是這一切的親歷者,可我的心潮為什么如此澎湃,我的靈魂為什么如此受震撼?
“我們自己的國家,我們不愛,誰愛?!”“社會主義絕不會辜負中國!”“中國共產黨萬歲”“九死而不悔,雖千萬人吾往矣”,百年前的聲音振聾發聵,一群群新青年用生命點燃了革命的火種,從痛感國家落后到為喚醒民眾覺悟而吶喊奔走,從《新青年》的創辦到實現組織建黨,一切從涓涓細流而來,匯聚成磅礴的精神力量,換來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,全體中國人民的覺醒,中華民族的覺醒。
從拿到《覺醒年代》這本書起,我除了工作就是讀它,這種愛不釋手,是多年來不曾有過的感覺。書中,李大釗、陳獨秀、胡適從相識、相知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;毛澤東、周恩來、陳延年、陳喬年、鄧中夏、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;新文化運動、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大歷史事件的巨幅畫卷;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燃燒理想的如歌歲月;陳獨秀、李大釗、魯迅、蔡元培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,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造中國社會良方的探索征程;他們在思想、文化和現實斗爭中的不懈奮斗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品格;那份強烈的文化擔當和濃烈的家國情懷,讀來真是熱血沸騰。
你看,李大釗的堅定勇敢,陳獨秀的個性分明,魯迅的正氣凜然,胡適的才華橫溢,毛澤東的意氣風發,陳延年、陳喬年的執著堅定……他們不再是歷史書上一個名字,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、有理想有信仰的人物,是一種高遠的境界。
初心之純、信仰之堅,理想主義熠熠生輝。長城之上,在李大釗、陳獨秀的帶領下,進步學生朗誦《青春》:為世界進文明,為人類造幸福,以青春之我,創建青春之家庭、青春之國家、青春之民族……這場面怎能不叫人動容?
蔡元培,最受人尊敬的北大校長,他為人謙和,尊重人才,求賢若渴。為了使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,他三顧茅廬。“不要驚動他,讓他多睡會,你給我拿個凳子來,我在門口等他”,這一幕,讓我敬仰和欽佩,善良、儒雅的他,當學生受到危險的時候,不顧危險挺身而出,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尊重。“國家有難,匹夫有責,何況北大”“守土有責,義不容辭,該我們北大擔當的我們絕不退縮”,這是錚錚誓言,這是無窮力量。
陳獨秀雄才大略,氣吞山河,一枝獨秀,是天生的拓荒者,他創辦的《新青年》,在五四運動時期,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,開啟了中國新思想的閘門。面對“木秀于林,風必摧之”的提醒,他說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任爾東西南北風”,在這里,我讀到了那份霸氣,那份堅定,那份面對誤解的灑脫。在對外政策中,他不妥協。露臺上,陳獨秀眼含熱淚,表情悲壯,“行動起來,堅決抵制巴黎和約”,目睹被捕學生被囚禁在北大校園內,指向他們的是警察黑洞洞的槍口,痛定思痛,他深刻地認識到,必須動員更廣泛的群眾力量進行斗爭,他起草了《北京市民宣言》并親自散發傳單,因此而被捕。周恩來說,“陳先生這次被捕,就像是飛蛾撲火,鳳凰涅槃,他是用自己的身體喚醒國民的覺悟,這是一次偉大的犧牲”。
李大釗作風質樸,大義凜然,堅貞不屈,是他照耀了民族前進之路,向我們詮釋了為青春之奮斗,為國家而奮斗的理念。那一年的臘月二十三,小年,李大釗冒險將受到警察緝捕的陳獨秀秘密經天津送去上海,在天津的海河邊看到大量流離失所、沿途乞討的災民,有的在露天里燒火,有的裹著稻草和破被絮凍得發抖,有的插著草標賣兒賣女,有的躺在地上不知死活,直面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深重災難,陳獨秀和李大釗被怔住了,眼里含著淚花,閃著異樣的光芒。“我們得建黨,不為別的,就為他們,為了讓他們像人一樣活著,為了讓他們獲得人的權利、人的快樂、人的尊嚴”,兩位共產黨創始者最初的初心,河堤上的誓言,響徹云霄。這一幕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,震驚之余更是心疼和感動。對真理的執著,對信仰的堅守,即使困難重重,也會義無反顧。因為,他們的心中,藏的是大愛,裝的是人民!
一直喜歡愛憎分明、嫉惡如仇、一身正氣的魯迅先生,當真真切切地看到百姓,吃沾著犧牲的革命者的鮮血做的人血饅頭時,我深切感受到了封建殘余思想的愚昧,當想起楊開銘精神失常、沿街乞討、被人侮辱的畫面,想起被嚇瘋了的表弟驚恐的眼神,我真切的體會到魯迅先生寫《狂人日記》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心境,感受到他想喚醒人民救國存亡的情懷。若沒有像魯迅先生這樣的革命者,中國還將要在黑暗中摸行多久?將何時才能見到光明?
趙紉蘭之于李大釗,高君曼之于陳獨秀,江冬秀之于胡適,柳眉之于陳延年,那是流水般的生活,在那縷人間煙火里又突顯著時代風云。“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!”,這句話,伴隨著一雙拖著腳鐐、血肉模糊的雙足,伴隨著喬年、延年回眸的笑容,跨越時空,他們的眼里是江山,是人民,是如今的盛世中華。是啊,哪有什么歲月靜好,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。
那個時代有懦夫,有叛徒,但更有英雄,郭心剛聽說“巴黎和會”外交失敗,青島將失,坐在河邊一夜,因為悲憤痛心而一夜白頭,而后他又以血寫下“還我青島”,帶病游行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用盡最后力氣大呼,“二位先生,你們要救救這個國家,救救這個苦難的民族呀!”而后,靠在白蘭的肩頭,永遠地閉上了眼睛??粗@一幕,我淚流滿面,你說這是怎樣堅定的信仰,怎樣堅強的意志?我們應以他們為榜樣,向他們學習,靠近,對國家充滿真摯的熱愛,對人民充滿真摯的情懷。
如今的我們,生在紅旗下,長在春風里,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,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各種便利,要切記和平、幸福來之不易,這盛世,是用無數英雄的鮮血換來的盛世,是中國共產黨人“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精神血脈賡續相承而來的盛世。我們不曾經歷那個動蕩并覺醒著的年代,但我們需要銘記那段歷史,銘記那些偉大的人。讓昨天的歷史成為今天的起點,在《覺醒年代》續集——如今的靜好歲月里,努力工作,接續奮斗,做新時代趕考路上的“趕考人”,以奮斗激情給出符合時代要求、順應發展趨勢、得到人民認可的“應考之案”。
因為腳下的這條路,已經起航了……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